一、专业定位
德语专业隶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德语语言、德语文学、翻译、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为学习和研究对象,具有跨学科特点。
德语是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等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是欧盟内使用最广泛的母语,以使用国家数量衡量排在世界第六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德语专业成立于2009年,是我校创建较早的专业之一,也是我校国际合作教育型优势特色专业之一。我校德语专业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顺应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趋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与德语国家的多所高校以及歌德学院、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等机构多维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切合本区域市场需求的德语专业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备扎实的德语语言功底,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通晓国际经贸规则,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贸易实务能力,能在涉外事务、对外贸易与跨境电商、语言服务与商务咨询、语言教育与培训、文化交流与媒体出版、旅游、酒店与会展服务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德语专业人才。
三、培养规格
1. 学制与学分
德语专业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为3-6年,总学分154学分。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规定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
2. 知识要求
系统掌握德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与修辞等语言知识,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流程,了解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 掌握商务文书的中德文写作规范,熟悉我国国情和德语国家及欧盟区域的基本情况,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
3. 能力要求
1.具备扎实的德语语言功底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能使用德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以适宜方式传递信息、展开讨论、表达思想与情感;
2.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意识, 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能运用习得的专业知识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3.能借助翻译辅助工具及相关文献资料从事经贸、商务、会展等专业领域的翻译工作;
4.熟悉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的业务内容与业务流程,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业务实操能力;
5.熟练掌握第二外语(英语),具备较强的商务沟通能力。
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独立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4. 素质要求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道德及职业修养、身心素质,拥有团队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创业精神。
四、课程体系
德语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设计,包括通识教育、大学外语、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以及实践教学四个部分。根据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新文科”建设要求,德语专业课程设置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专业知识建构与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
总学分、总学时及周学时分布表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分数 | 学时总数 | 学时分配 | 各学期学时分布(周学时) | ||||||||
理论讲授学时 | 实践学时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14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
通识课程 | 必修课程 | 32 | 574 | 388 | 186 | 13 | 9 | 7 | 5 | — | 1 | ||
选修课程 | 8 | 128 | 128 | 0 | √ | √ | √ | √ | √ | √ | |||
大学外语课程 | 必修课程 | 8 | 128 | 64 | 64 | 4 | 4 | ||||||
专业课程 | 专业必修课程 | 66 | 1026 | 710 | 316 | 15 | 15 | 13 | 13 | 5 | 5 | ||
专业选修课程 | 28 | 448 | 240 | 208 | 4 | 4 | 6 | 6 | 8 | ||||
综合实践 | 军事技能 | 2 | — | — | — | √ | |||||||
社会实践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毕业实习 | 3 | — | — | — | √ | ||||||||
毕业论文(设计) | 4 | — | — | — | √ | √ | |||||||
专业实践 | 2 | — |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154 | 2304 | 1530 | 774 | 28 | 24 | 28 | 26 | 11 | 11 | 9 | — | |
课程体系总框架
本专业总学分154学分,2304学时,其中
通识课程合计40学分,702学时;
大学外语课程合计8学分,共128学时;
专业课程合计94学分,共1474学时:
专业必修课程合计66学分,共1026学时,
专业选修课程合计28学分,共448学时;
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合计12学分,包括军训技能、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实践等。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视听说、德语语言学导论、德语文学选读、德语笔译理论与实践、德语口译理论与实践、德语阅读与写作、汉德翻译、德语演讲。
微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德)、跨文化商务交际(德)、国际商务谈判(德)、会展交际与翻译(德)、跨境电子商务(德)。
五、师资队伍
德语专业拥有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学历职称层次较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中教9人,外教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学历方面,现有博士2人,硕士7人。绝大部分教师拥有海外留学背景。
专业负责人与教授介绍
刘齐生,德语专业负责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德分委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欧洲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翻译协会理事,《德语人文研究》、《文学之路》等学术杂志编委会委员。教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完成广东省社科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社科课题多项,主持并完成“广东省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德语)”等省级教研项目6项,出版《语篇差异与政治语法》、《德语语法教程—形式与功能》等多部专著与教材,发表论文20余篇。
吴悦旗,副教授,德语系专职教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毕业,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访学一年。曾在中国国际橡塑展览会期间,担任奥地利驻广州总领事馆翻译人员并负责奥地利展团及企业的接待工作;协助广州市外办完成德国一汽大众高层接待工作,并担任广州市领导贴身翻译。2009年7月起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担任德语教师。主要从事《基础德语》、《德语视听说》、《电子商务德语》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参与编辑《国外低碳法律法规汇编》,编著教材《电子商务德语》,并先后于各类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王榕,副教授,德语系专职教师,留德十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德语本科毕业,曾任宁波大学德语系德语教师,德国美因茨大学翻译学院(FTSK Germersheim Universität Mainz)翻译与语言文化硕士,跨文化交际博士在读,曾为中德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担任口译,德国巴斯夫化工集团(BASF)跨文化咨询顾问,德国戴姆勒奔驰(Mercedes-Benz)载重卡车售后服务中心工作,丹麦皇家视体品牌铂傲(Bang & Olufsen)市场部咨询顾问。
教科研成果
近年来,德语专业教师承担省级教科研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4部,在SSCI和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省级2项、校级10余项。
重要教科研及翻译成果
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共建项目:《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中国政策的启示》。2013年立项,已结项。项目负责人:刘燕妮。
2、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跨文化敏感度在跨文化高级口译课程中的实证研究》。2020年立项,已结项。项目负责人:王榕。
3、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中德对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译者:德语系翻译团队
4、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小语种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023年立项,在研。项目负责人:吴悦旗。
六、教学条件
学校为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建有专门的实验教学大楼,目前拥有网络型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十六间,同传实验室一间,智慧课室四间。此外,图书馆馆藏德语原文书籍一千五百余册,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等不同种类书籍,满足师生教学、研究所需。
七、专业建设代表性成果
德语专业重视内涵建设,坚持“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办学要求,坚持“夯实基础、质量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外语+专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语言功底,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德语专业学生在外语考级、计算机考级、考研,对外交流、就业率等多项指标上均取得良好的成绩。
实践教学方面,结合德语小班制教学的特点,每年均安排户内户外外教带晨读,组织开展包括各专业的语音语调大赛、配音大赛、国情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翻译大赛、模拟联合国、欧罗巴戏剧大赛等各类语言实践活动与学术性学生活动,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学德语讲德语用德语的习惯,以达到强化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历届华南地区大学生德语演讲比赛、华南地区大学生多媒体德语大赛中,我校德语专业学子多次获得一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在2020年度全国大学生德语配音大赛这项全国性专业赛事中,德语学子与来自全国其他高校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获得不俗的成绩与奖项,实现了在国家级专业类竞赛中的突破。
德语专业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与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柏林bbw应用技术大学等德国高校建立了交流项目,推动发展中外合作”2+2.5”双学位、”3+1”及”3.5+0.5”的国际化培养模式。2016-2020年五年间,德语专业出国留学学生80余人。通过在国外学习,学生开拓了眼界,加深了对对象国人民及文化的了解,提高了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能力。
优秀毕业生

11级德语专业
罗盛南:校德语学会创始人,13年获国家奖学金,14年获得德国奖学金赴德游学,16年获德国工作签证,目前在德国法兰克福工作。

13级德语专业
周悦:2014年获第三届华南地区大学生德语演讲比赛一等奖,2015年获歌德学院奖学金赴德国参加暑期德语班,目前在德国汉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Imo Wolfgang与Susanne Günthner,方向为德语互动构式语法。

陈鸣:2015年9月,赴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2016年年初,在德国慕尼黑为我国央视纪录片《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担任翻译。
16级德语专业
赵磊:2019年获第一届华南地区大学生多媒体德语大赛一等奖。现于德国排名第一的公立大学慕尼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方向为文化认知语言学。
容倩莹:现于德国排名第一的公立大学慕尼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方向为文化认知语言学。

德语系学生参加第一届华南地区多媒体德语大赛合影留念

德语系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辩论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