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诗词里的人生、宇宙与自然
——读叶嘉莹的《古诗词课》有感
文化与传播学院 刘冰冰
阅读完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后,中国古代的诗词就像开启了视频自动播放的按钮,在我脑海中一帧帧闪过。“宇宙意识与人生意识的交融可谓是我真心希望能为他们打开一扇门”,而最触动我的,恰是先生始终着力传递的核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感受诗歌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对宇宙人生万物之关怀的不死的心灵”。这是叶先生一生不辞劳苦在做的事。隔着千年时光,当指尖掠过纸张的书香,遇见诗词里的人生、宇宙与自然时,我仍能触摸到那股“前世今生”的、共通而鲜活的生命力。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生来就是不断地产生连结与共鸣,从而不断地摸索与找寻人生意识。即便生活总被“人生三苦”所充斥,东汉末年的一批无名文人仍重视汉末文人的生存困境与情感焦虑——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就此揭开面纱,将对人生的思考融入五言之中,开创“抒情五言诗”传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将天下间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那份深藏心底的悲哀与愤懑集中起来——伯玉对人生意义与个体存在的关怀,不仅为当时壮志未酬之士所共鸣,还在后世为普罗大众所赞赏。不论是皇权旁落而民生凋敝的汉末,还是暗流涌动的武周时期,人生意识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所密切关注的议题。
中国人从不缺少仰望星空的勇气和浪漫,并从中不断求索宇宙的起源,探寻宇宙的奥秘。“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二千多年前,屈原以长诗《天问》叩问苍穹,向宇宙求问真理之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追月狂人”李太白发挥其浪漫飘逸的诗风,通过对月亮的追问,表达了对宇宙起源的无限遐想;通过将今人与古人、明月对比,感慨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青莲居士笔下的对存在本质的诗意思考,让我不禁想起“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宇宙意识与人生意识的水乳交融,成就了这篇“以诗叩问时空”的千古绝唱。从《天问》到《春江花月夜》,诗与宇宙的对话,从未落幕。
古人对于自然万物,总是心怀感恩与敬畏,他们热于追求自然美,更常以草木、山河、鸟兽为镜,在观照万物中叩问人生真谛。放眼望去,五柳先生、“山水诗鼻祖”“大小谢”、以“王孟”为代表的田园诗派都聚焦于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及其对生命本真的追求。首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以草木自喻,强调了自然之物的本真,寄予了人应保持自身高洁品性的寓意;次赏杜子美登泰山而抒怀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幼安借山河之势隐喻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们均以山河为载体,借山河的壮阔意境,唱响宏大的人生哲理;复品“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香山居士以反问开篇,以白描手法和平白晓畅的语言,劝诫人们不要伤害鸟类,尽显诗人对于自然生灵的怜悯与敬畏。以自然为镜,以诗意为笔,古人把“天人合一”的哲思,写进了每一寸山河草木里。
合上书页,叶嘉莹先生所说的“不死的心灵”实现了具象化——它藏在《古诗十九首》的人生叹惋里,映在《春江花月夜》的江月流光中,也刻在草木山河的每一句诗行里。遇见诗词里的人生、宇宙与自然,让千古诗心永续回响。
读《古诗词课》有感
文化与传播学院 李妍
我与《古诗词课》的初遇是在高二,那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去看看叶嘉莹老师的书和课,能有很深的感悟。我记得我第一次点开叶老师的公开课视频,在叶嘉莹老师细腻的讲课过程中,我被诗词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动,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仿佛看到了诗词背后的百味人生。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首古诗词是李商隐的《送臻师》,这首诗讲述了诗人的人生苦海和佛教救赎。叶嘉莹老师叙述着自己的童年经历,她出生于1924年,那是军阀混乱的时期。七七事变时日本人意图篡改历史,强迫撕掉、涂掉有关本土知识的地理书和历史书,还强迫我们中国人庆祝南京、汉口等城市的陷落。1942年闹饥荒,每天都会有人饿死在路上。在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到底中国的出路是什么?当时国家的救赎在哪?正是“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只有真正经历过磨难的人,才会明白诗人想要表达的迷茫。叶嘉莹老师由此写的一首诗让我很惊艳,“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是啊,在那个苦难的年代,唯有我们中国人自己才能救赎自己,百亿莲花是苦难映射的泡沫幻影,天下的苍生何以得到救赎?
“弱德之美”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节制的美德。这种美德在词中是最好的诠释。“the beauty of passive virtue”是叶嘉莹老师对“弱德之美”的翻译。beauty是一种美。passive是消极的,承受的。virtue是一种品德,一种弱德。词的独特美感,像在这一种的环境之中有多少悲哀,有多少痛苦,而你不能够言说。就是这样的环境和情思,才是词这种体裁特殊的美感所在。苏东坡的《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的“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也将“弱德之美”诠释地很到位。当你是处于一个弱者的地位,你是被抛弃的,你是被欺凌的,你是不被重视的,可是你没有放弃你的理想,你没有放弃你的意志,这是一种弱德之美。从辛弃疾的《鹧鸪天·博山寺作》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是在挫辱失意之中,在不能说的这种痛苦之中创作的,这种美感就是弱德之美。这种在困厄中坚守自我,低调行善,不张扬的道德美与现在压力下的坚守虽说处所环境不同,但都是具备韧性的精神。
叶嘉莹老师认为诗与词的不同点在起源与发展、背景格律与形式、内容与情感表达、美感特质这几个方面的不同。我比较感兴趣是美感特质方面的分析。诗的表达更加直接、明朗,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理性色彩,能够以较为直接的方式打动读者。而词具有“要眇宜修”的含蕴,体现出一种“弱德”之美。“要眇宜修”形容词在表达情感时的幽微细腻、婉转曲折;“弱德”之美则强调在困境、约束中依然坚守自我、含蓄表达情感的美感。诗和词也存在不少相同点,诗和词都是诗人用来传达自己情感的载体,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象征。诗和词都讲究韵律,韵律是诗词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能让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二者在创作过程中都会运用意象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李商隐的《锦瑟》是我高中学的诗,第一次读这首诗只是感觉朗朗上口,没有深入了解过。但再次在《古诗词课》里读到它,我对这首诗很有感触。“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初读时读不明白,而现在却是诗中人。高三的日子是漫长而短暂的,在我遇到难懂数学题绞尽脑汁的思考时,在我因为不及格的月考分数偷偷哭泣时,在我班级派对和好朋友一起看电影时,在我每次下课跑去食堂抢饭时...当我总是抱怨高三的日子多么漫长,多么无聊时,高三就这样匆匆地离我远去。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还没有办法相信自己已经高考了,直到我踏进大学的校园,我才明白,我的高中生活结束了,我是一名大学生了。这时我才发现,那些我自认为无聊透顶的日子,却我最难忘的日子。
读叶嘉莹老师的《古诗词课》让我探索诗人的生命轨迹,也体味到了生活的百态。叶嘉莹女士,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智慧,将古典诗词的精髓诠释得淋漓尽致,她的风采与贡献,如同明珠镶嵌在人类文化的皇冠之上,永远熠熠生辉。在这次阅读体验中最重要的是我明白诗词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中华财富,我希望古诗词的未来能越来越好。
计算机学院 林佳欣

以柔承世:“弱德之美”里的千年回响与生命哲思
教育学院 杜羽彤
第一次听闻叶嘉莹先生提出“弱德之美”这个概念时,心中仿佛有根沉寂已久的弦被悄然拨动。它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软弱,而是一种“内向而不羞愧、沉默而不退缩”的生命姿态。叶先生以她融通古今的学养与历经沧桑的慧眼,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一条隐秘而高贵的精神脉络——那些看似柔弱的吟咏背后,往往挺立着不可折辱的灵魂。
在《古诗词课》中,叶先生对陶渊明的解读便是个中典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被视作闲适隐逸的象征,她却从中读出了深沉的坚守。在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浊世,辞官归隐并非消极的逃离,而是对精神家园一种决绝的守护。他放弃了官场的荣禄,却守住了内心的秩序;他选择了世俗意义上的“弱”,却成就了精神维度上的“德”。这种选择,需要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巨大勇气,恰如空谷幽兰,不向喧嚣献媚,只在无人处吐露芬芳。
这种“弱德”的哲学,在李商隐的绝句中化为了凄美的晚照。“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声叹息里不仅有时不我待的哀婉,更有对注定消逝之美最深情的凝视与礼赞。它不是绝望的放弃,而是在认知到生命局限之后,依然选择投入全部的热忱去爱、去感受、去铭记。叶先生让我们看到,一种深刻的文学与人生,恰恰诞生于对自身有限性的坦诚接纳之中,如同溪流接纳山石的阻隔,才绕出了蜿蜒的诗意。
叶先生本人的生命轨迹,便是这首“弱德”之诗最动人的注脚。历经家国离乱、海外飘零、中年丧女之痛,她将个人巨大的苦难沉潜、转化,最终升华为对诗词更透彻的领悟与更博大的慈悲。她解读苏轼的豁达,特别指出那并非天生的乐观,而是在一次次政治风雨的击打下,于人生谷底淬炼出的生命韧性——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荡。她不是在纸上谈诗,而是在用生命验证诗的真实。
放眼我们身处的时代,功利的喧嚣几乎淹没了所有声音。“弱德之美”如同一剂清醒的解药。我们被训诫要不断表现、争夺、发声,仿佛片刻的静默与退守便意味着失败。然而,陶渊明的菊、李商隐的夕阳、苏轼的明月,无不昭示着另一种可能:真正的力量,从不是锋芒毕露的对抗,而是柔韧包容的承纳。它教会我们在无力改变外部世界时,如何转向内在的坚守,在逼仄的现实中开拓出精神的旷野。
合上这本书,一个核心的意象在我心中愈发清晰: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德之美,正是这样一种水的智慧。它不与之争锋,却能迂回渗透、涵容万物,最终抵达更为深远的存在。
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文学知识,更是穿越世事的生存智慧。“弱”从非“强”的对立面,而是时代浪潮中守住本心的底气——当所有人都追着喧嚣奔跑时,“以柔承世”的哲思,能让我们在奔波里留一份清醒,在起落间守一份从容,活成既有柔韧姿态、又有坚定内核的生命模样。
品蕴于古诗词,观本我人生观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陈越
翻开叶嘉莹的古诗词课,纸页间总像飘着一股淡淡的墨香,混着点旧时光的温。这种温不是从感觉上带来的,而是从她个人的经历里感受到的。于从前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只当是幅简笔画,直到看见叶嘉莹写在页边的小字:“我晚年在天津的小院,冬夜也常听见巷口的狗的叫声。"想起这句,就觉得‘归人’二字,是世上最暖的词。
每次读叶嘉莹的评注,我鼻子总会隐隐发酸。我以前打小和奶奶住时,每次她从幼儿园接我放学,看见我笑着说:“可算回来了。”从前不懂这“回来”有多珍贵,经叶嘉莹一提,才懂刘长卿写的不是风雪,是有人等的踏实——她把自己的晚年心事,悄悄叠进了千年前的诗句里,让那句冷清清的诗,突然有了烟火气。也使我感同深受,渐渐地与她产生了共鸣。
叶嘉莹讲词,从不说“炼字”“意境”这些硬邦邦的词,总说“你得把自己放进去”。她讲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不说动静结合,只讲自己年轻时在江南赶路,遇上下雨,躲在渡口的草棚里,看雨打江面,船漂在水上,“那一刻忽然懂了,‘自横’不是乱,是自在,是不管雨多急,船自个儿有它的定数。”是的,把自己的个人经历代入诗人所写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下,更能体会诗人的良苦用心。
我从前总急脾气,考试失利就哭,跟朋友闹别扭就钻牛角尖。后来翻到这段,想起叶嘉莹说的“船有定数,人也一样”,慢慢静了下来。静心分析,使心缓和下来,这是叶嘉莹告诉我的,我也将此运用到了我的个人经历上,上次赶不上公交车,站在站台淋雨,忽然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竟笑出了声——她哪里是在教词,是在教我,日子里的急与慌,都能像那只船,漂着漂着,就稳了。人生哪有什么岁月净好,不过是在枪林弹雨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荷塘月色。
最难忘的是她在这本书里写了姜夔,她对《暗香》和《疏影》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她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论证,通过引用夏承焘与王国维的观点,深刻地表达了她的自我看法,她先称赞了姜夔"清空骚雅"的风格的独具一格,这种风格使他的词在写爱情上"独领风骚",开创词史的新境,同时她也辨证看待了姜夔的这种清空骚雅,她让为清空骚雅也需要有个度,若过了这个度,也会损伤作品中感发生命的本质所表现的形式。既要骚雅有余,也要有所感发。这启示我们两个道理,一是事物具有两面性,要辨证看待事物。二是对于一些事物的感情抒发,我们要将理论与感情相结合,不能单一讲理论,否则会失去事物本身的内核的表现,也会使读者失去耐心。
每次读这本书,我习惯泡一盏陈年普洱,茶汤的醇厚在舌间漫开,轻轻啜了一小口,将书铺开,静心阅读。有次眼睛忽然瞥到窗台前的乔木,发现那乔木竟又长了一截。于是乎,我想起叶嘉莹的批注,她由诗经里乔木没有旁生侧出的枝叶,无法为人遮阳,引申出汉游之女无法追求得到,科学分析此时诗人由物及心的,用的是"兴″而不是"比″。那时,我忽然明白,叶嘉莹所教我的从不是怎么背诗,是怎么过日子,是怎么从生活中的遇到一些自然的小生灵或其他身手可触之物时,由此引发的一些感慨——是看见落叶,能想起“一叶知秋”的温柔;是吃到家人寄的月饼,能念出“千里共婵娟”的暖;是在遇到一个辨论问题如她所提及的"是进而后退,还是退而后进"时,能时时刻刻从词里,找到一点生活经验的蛛丝马迹,从而更好地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
这大概就是她说的“词能养心”吧——不是养出多少才情,是养出一颗能感知暖的心,像她那样,把日子里的细碎感动,都藏进词里,也藏进自己的心里。将诗词酿成一坛陈年好酒,在词中映射中观本我人生观,最终活一首有蕴有骨的绝世好诗,这才是她所教给我的。固然,在与诗词打交道的这些日子,是本我之意志精神的淬炼与成长。我也明白了,诗词从不是身外的风景,而是熔入我们骨血里的"精神食粮″,因为它,也正是拥有了它,才让我们在观照本我的路上,渐行渐远,既走得清醒,也走得温柔。
读《古诗词课》有感
教育学院 黄雅怡
我是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最初翻开叶嘉莹先生写的《古诗词课》时,本来以为会看到一套特别深奥的诗歌理论,没想到读进去之后,反而像走进了一座满是鲜花的精神花园,这座花园还是用满满的生命热忱浇灌出来的。对我来说,这本书不只是能帮人入门诗词的指引,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很深刻的启发,让我思考该怎么把美好像种子一样播撒到孩子的心田里。
叶先生讲古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把那些来自很久之前的文字,变成我们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甚至像能摸到一样的生命经历。比如讲到杜甫“穷年忧黎元”这句诗的时候,她会重点跟我们讲诗里那种推己及人的博大爱心,解读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时候,又会把诗里那种到死都不会变的深厚情意展现出来。她不是只停在文字表面去分析,而是会深入到文字背后,去解读那些鲜活跳动的心灵。这一点让我忍不住去反思,以后我要是做了幼儿教育相关的工作,给孩子们传递的不应该是冷冰冰的知识条目,而是要带着孩子们去体会文字里藏着的情感和温度。就拿教《咏鹅》这首诗来说,如果不只是让孩子们简单地把诗背下来,而是带着他们去想象白鹅在水里嬉戏的那种悠然样子,那么诗歌就能变成孩子们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一扇小窗户。
叶先生一直坚持的“用感化的心去面对世界”这个人生理念,特别让我有触动。她这一辈子经历了很多困难和磨难,但没有被这些苦困住,反而把自己的悲苦转化成了对整个宇宙和人生的普遍关心。她身上这份坚韧和豁达,不用特意去说,本身就像一首特别动人的诗。这也让我突然明白,作为以后要当幼儿教师的人,我们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们,帮他们打下最初的品格基础。我们当幼儿教师,不只是简单地把知识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更应该像拿着灯的人一样,用自己完整又丰富的生命,去点亮每个孩子的生命。
叶嘉莹先生之前说过,读诗的好处在于能帮我们培养一颗活泼、不僵硬的心。我觉得她写的这本《古诗词课》,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证明。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确定,在孩子们刚开始接触世界、接受启蒙教育的阶段,把古典诗词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心里,并不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别人说的“小文人”,而是想在他们还很幼小的心灵里,种下能敏锐发现美的能力、对生命充满热情的情感,还有一份能陪着他们面对未来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文化底蕴。以后我会带着从这本书里得到的这些领悟,努力让自己成为心里装着诗、眼里能看到光的幼教从业者,把中华古典文学里那种永远不会过时的美好,温柔地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以心观诗,见己见世
林妙婷 管理学院
摊开课本,我发现叶嘉莹先生反复强调的“兴发感动”。我认为这从来不是诗词的“附加品”,而是诗人反映内心世界的镜子。在嵇康的峻切直率、苏轼的超逸旷达之中,我才真正懂了:“兴发感动”的韵味。
嵇康的“有言必进,不做婉转之态”,正是“兴发感动”最真实的模样。他不追逐世俗名誉,遵守自己内心的精神标尺。所以他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字字锋利如刀,没有丝毫妥协;他临刑鼓琴,《广陵散》成绝响,那份从容里藏着“向内求”者的底气:外界的得失悲喜,撼不动内心的坚定。这让我明白,“峻切直率”从不是鲁莽,而是内心自足者才有的“不伪装”,也是“兴发感动”最有力量的源头。
而苏轼则让我看见,“兴发感动”能在“入世出世”的矛盾里展现独特一绝。他是天趣独到的践行者:入世时,修苏堤、治西湖,把政务做得扎实;出世时,写“竹杖芒鞋轻胜马”,把贬谪的困顿化成从容的滋味。他不在处处顺遂,而在无论顺逆,都能守住内心的“天趣”——不被官场的得失困住,不被命运的起伏打垮。这份“超逸旷达”,本质也是“向内求”的结果:他的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诗词世界,即使外界再喧嚣,他都能找到安顿自己的方式,这份通透,让他的诗词始终带着“兴发感动”的温度,千年后仍能温暖着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
合书再想,先生表面在讲诗词,其实是在讲“怎么活”:向外追逐的人,即使拥有很多,但内心也会空洞;向内构建者,哪怕外界狂风暴雨,也能守住心中的从容。而诗词,就是帮我们搭建内心世界的砖块,让我们在读懂嵇康、苏轼的同时,也能找到独属于我们的“兴发感动”。
读《古诗词课》心得
吴佳思 管理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我们当今时代,处于时代的潮流中,更应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中的古诗词。
我读了《古诗词课》这本书让我深深了解了中华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古诗词课》 是叶嘉莹先生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讲录。这本书是中国古诗词主要概括和分析。本书根据她多年授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系统地讲解了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的中国古典诗词精华。叶先生从小就接受文化熏陶,是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因而 ,叶先生有着极其丰富的古诗词文化底蕴,叶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兴发感动”之说,引领读者深入诗词的内在精神世界,让读者深刻领略了古诗词的魅力,和古诗词的博大精深,感受其中古诗蕴藏的生命。
诗词的价值在于它独特的魅力,能让读者在古诗词中了解生命独特的魅力和路线。让我印象最深的古诗词有《离骚》,这首古诗词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量,它是由伟大诗人的屈原所写,其中《离骚》被誉为了爱国主义的古诗。 其中,叶嘉莹提出“弱德之美是在困境中坚守本心的含蓄表达",在《古诗词课》这本书中,有许多他们在“人生困境”中,体现“弱德之美”在《古风课》中的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体现了“弱德之美”。这种“弱德之美”和我们当下的时代息息相关,苏轼和辛弃疾在《古诗词课》中都体现了坚守的理念。我们当下的坚守都体现了精神方面坚持的重要性。
经典诗词是永恒的对话者,不同人生阶段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悟。我选择的诗词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不同时期读它,理解的深度截然不同。
第一次读时,大概是中小学阶段,只觉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音律美,单纯把它当作一首意境开阔的写景词,后来,读懂背后的人生重量。
读完《古诗词课》后再读,才真正看透词里的“弱德之美”与生命韧性,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穿林打叶声”是他借景抒情,人生中被贬谪、受排挤的困境喧嚣,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志向。
如果选用一句古诗词作为“朋友圈个性签名",我会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因为我认为坚持在生活中很重要,在学习等方方面面坚持是重要的。这句词也深刻体现了坚持的重要性,坚持下去才有好的结果。
诗和词息息相关,二者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对现实社会的表现,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而诗比较正式,有固定的模版,像七言律诗,有严格的字数要求,词刚比较随意,可唱出来。
这是我对《古诗词课》的心得。
诗心永驻,文脉相传——《古诗词课》读后心得
黄俊滔计算机学院
叶嘉莹女士所著的《古诗词课》有着独特的魅力,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好似走进了一间有着浓浓古韵的课堂之中。她用极为温婉的语调,细致地讲述着千百年前那些诗词所营造出的意境。在那之前,我阅读古诗词时,大多只是停留在能够背诵其中的词句以及解读其字面意思的程度上。经过她的一番精彩的讲解之后,我仿佛真的触摸到了诗词背后所蕴含的“诗心”,也切实地读懂了文字之下所隐藏着的生命情怀以及文化密码。
叶女士解读诗词最具感染力之处,在于把文字同创作者的生命历程紧密融合起来。她从来不会单纯地去剖析词句所运用的技巧,而是沿着诗人的人生经历去探寻,从而串联起作品背后那种情感的脉络:从词人在早年时期呈现出的明媚且轻快的状态,一直到经历了世事诸多变迁之后出现的沉郁以及顿挫的情况,进而使得诗词成为了作者生命故事极为生动的承载形式;从诗人在青年阶段时满心的壮志豪情,再到目睹民生困苦之后所产生的悲悯且深沉的情感,让我们能够读懂那些经典称号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以及人格所具有的分量。这样一种凭借生命视角来解读诗歌的方式,有效地消除了古与今之间存在的时空隔阂,让原本显得比较抽象的文字变得有了温度,也有了更为细腻的质感,同时也让千百年前的诗人形象变得更加鲜活,更加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其存在。
书中最让我产生共鸣之处,便是叶女士对于古诗词传承所秉持的那份赤诚坚守之心。叶女士曾经说过,诗词有着能够滋养人的心灵并且持久不衰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人们步履匆匆的时代当中,本文或许已经不再像古人那样过着吟诗作对的生活了,然而诗词里所积淀下来的审美旨趣、人文底蕴以及精神力量,却依旧能够为人的心灵寻找到一处可以栖居的地方。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便开始试着运用她所传授的那种视角去品读经典诗词:在春天的诗作里去体悟万物重新焕发生机的那种蓬勃之气,在边塞的名篇之中去感受山河呈现出的壮阔景象所蕴含的豪迈之情,在那些抒发情感的佳作当中去品味人间最为真挚的情谊,从而真正地领略到诗词所拥有的能够穿越千年时光依旧感染人心的那种力量。
《古诗词课》可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用来解读诗词的著作,它其实还宛如一封颇具意义的邀请函,其作用在于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诗心。叶女士凭借着一生坚持不懈的坚守态度,向我们清晰地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古诗词绝对是没有过时的,它实际上是深深镌刻在民族血脉之中的那种文化基因。期望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身处诗词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当中,从而收获到一份充盈的心灵状态以及满满的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