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卌五期师生共读经典 |《教育的本质》

发布者:图书馆-刘传庆庆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10

知识的呼吸:当思想在教育的罅隙中醒来

教育学院 杜羽彤

合上怀特海的《教育的本质》,我忽然想起校园里那些行色匆匆的背影——他们怀抱厚重的教科书,眼中却常闪烁着某种疲惫的茫然。怀特海仿佛隔着时空轻拍我的肩膀:“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句话如一道光,照见了我们时代教育的深层困境:知识堆积如山,却少了让它呼吸的间隙。

怀特海将教育精妙地划分为浪漫、精确与综合运用三重节奏。这绝非冰冷的时间分段,而是思想生长的自然律动。浪漫阶段是知识的初恋,是我们在文学课堂上初次被一首诗震颤心灵的瞬间;精确阶段是热恋中的深入了解,我们分析它的格律、意象与历史语境;综合运用则是将这首诗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在某个黄昏突然理解其中全部的人生况味。可悲的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常常在精确阶段陷入泥沼,将知识切割成需要背诵的碎片,忘记了它最终要回到生活。

“惰性知识”是怀特海留给我们的警世箴言。它指那些被灌输却无法在生命中流动的概念,就像背熟了游泳理论却从未下过水的学习者。我不由想起初中学的那些物理知识,从电路图到浮力公式,至今还静静地躺在记忆的角落,却很少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被唤醒。知识一旦失去与世界的对话能力,便成了思想的赘物。

怀特海的教育哲学中,最动人的莫过于他对“想象力”的推崇。他说:“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想象不是知识的装饰,而是知识活化的必要条件。它让我们在解一道数学题时,能看见背后简洁的逻辑之美;在学习历史事件时,能体察人性的复杂与挣扎。这种想象力,就是让知识从纸面站立起来,与我们生命共舞的神秘力量。

作为大学生,我深感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焦虑——我们拼命吞咽信息,生怕落后于时代。但怀特海提醒我们,智慧不在于知识的占有量,而在于对知识的活化能力。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覆盖多少内容,而在于是否触动了思考的开关。那些真正改变我们的,从来不是我们背诵过的内容,而是那些让我们停下笔、望向窗外、内心被悄然撼动的时刻。

或许,真正的教育应该像为思想开窗,让新鲜空气流入堆积如山的知识仓库。它不承诺给我们确切的答案,而是为了赋予我们一种禀赋——让看似无关的知识在生活里重逢,让最平凡的日常都能成为思考的起点。当我们将要离开大学时,最有价值的不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那种面对未知依然能够思考、感受、联结的鲜活心智——这大概就是怀特海所说的“文化的本质”:思想活动的习得,以及审美能力的生长。

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我忽然明白,怀特海的教育理想其实很简单——让知识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真正活过一次。这不是教育的奢望,而是它最本真的模样。


《教育的本质》心得

教育学院 林嘉欣

看完了《教育的本质》这本书,让我更坚定的教育理念,我是一名专升本的学生,经历了大专三年,进入幼儿园工作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和小朋友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在幼儿园里我的教育理念始终是以儿童为中心,激发幼儿的兴趣。作为一名教育者,希望能把毕生所学都交给学生们,希望他们都能成才,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拜读了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本质》一书。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个人心得。

一、教育的目的论

《教育的本质》在前三章便阐述了教育的基本理念问题,首先便是对教育的目的的阐释。怀特海开宗明义: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人们既拥有文化素养,也拥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他着重自我开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开发,而惰性观点只会磨灭受教育者思维的创造力。并且,怀特海给出了教育的两条戒律:“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将教学内容讲透”。

二、教育的节奏论

人类的心智发展有着其内在的规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能忽视和否认这些规律的存在,我们所安排的教育内容和采取的方法必须符合教育的节奏性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感悟并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节奏,从而更好地把控教育的节奏。目前很多大学都会采取自主招生的方式,导致很多孩子提前学习高中或是大学的内容,走上竞赛的道路,毋庸置疑这些还是是很聪明,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很多相关调查显示这些提前进入大学深造的孩子进入社会后很少能成为某个领域的翘楚,所以我们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在适合的时间做最适合的教育。

三、学习兴趣的培养

书中提到“一个理想的行业,工作即娱乐,娱乐即生活”。这三位一体的思想是技术教育的理想。我们学生的具体学科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可以把需要学习的基础学科真正地培养成学生的兴趣爱好,由此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其学习效率将会大为提高。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如果不是自己喜爱的,时期以往就慢慢地失去工作的动力,仅仅是把工作当成工作,不能成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所以有喜爱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地感受乐趣,丰富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生活。

四、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书中提到,人的智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个人可以轻易地获得知识,但未必能轻易地获得智慧。从“智慧”和“知识”的逻辑关系,引出了“自由”和“训练”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可以发现自我的不足,从而能够自由地选择不足之处进行训练。作为老师的我们,不仅需要对于书本的知识进行讲解,还需要做的就是能够正确地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和训练自我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我。所以在不断的训练中,准确来说是在有针对性的训练中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在知识储备充足后就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经过时间的历练才能达到智慧的提升。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观去观察和理解世界,很多方面都是相辅相成。“自由”与“训练”,“智慧”与“知识”亦是如此。

五、评述与启示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最终追求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将人教育成为有创新能力与自主个性的各种人。但是纵观现如今的教育形式,“填鸭式”的教育人仍不在少数,特别是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应试教育似乎成了难以避免之痛。面对着客观环境,对未来将可能走向教师岗位的我们更是提出巨大挑战。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学会把握教学节奏,将课堂主权还给学生。当学生处于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时,给予其充分的自由,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获得宽广且深厚的知识基础,不可过分自由毫无系统,也不可过分规训,通过实践去发现自由与规训之间的精确平衡点,以此尽快让学生进入知识学习的状态。


《教育的本质》读书笔记

教育学院 杨嘉蓉

一、思维导图

二、心得体会

在教育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怀特海的名字或多或少地在耳边出现过,曾经我对其的认识仅停留于书本上字里行间的一两句知识点,然而阅读完本书,怀特海充满思辨性的观点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为深刻且透彻的理解:为了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批判僵化思想的教育

怀特海认为,在教育发展史上,特别是在现代教育史上,除了少数知识蓬勃发展的时期以外,过去的教育几乎完全受着各种僵化观念的可怕束缚,这种僵化观念在现代发展到了极致。它脱离了活生生的生活和实践,割裂了学科间的内在关联,扼杀了人之天才的创造活力,是一种毫无价值、极其有害的教育。这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作为反例呈现:教师为了教学效率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只教授书本知识,对知识与思维的培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置若罔闻。怀特海认为,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使之僵化,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这引起我对教学的启发:课堂应当是活力的、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培养的。

(二)教学应符合教育规律

怀特海在书中还提到:教育应该让学生深刻了解知识的力量、知识的美丽以及知识的结构,同时拥有足够的知识来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十分契合,学生不仅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将知识灵活、综合运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生活实践。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并不是枯燥的、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而是要包括对学生的精神力的重视与培养,人的心智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教育者都不能忽视或否认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安排的教育内容和采取的方法必须符合教育的节奏型特点,那就是教授学生适合的学科,并帮助他们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模式,于我而言包括但不限于结合采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相关理论。

(三)教育应踏着生命成长的节拍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怀特海提出的誉教育界的三阶段理论:智力发展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三者呈现层层递进的关系,意指学习的过程首先要遵循生命成长的方式,这三那个阶段既存在于个体成长的过程,也存在于某一具体科目之中。因此教育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循环,三个过程交替处于主导地位,而正是这一交替构成了智力发展的循环。这启示着我:教学要让知识从“感知”走向“活用”,例如在浪漫阶段激发学生兴趣、精确阶段要在兴趣的基础上聚焦知识核心、在综合阶段引导知识回归实践、灵活运用。

回归教育实践,怀特海的警示仍在耳边: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作为教育者,我读完此书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是让学生成为“会思考、能创造”的鲜活生命。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文化与传播学院 杨莉沙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当我合上书页,这句话仍在胸腔里噼啪作响。

怀特海把教育从“知识容器”的刻板形象中解放出来,还它以“生命生长”的本来面目,也把教师从“标准答案”的囚笼里猛地推回鲜活的课堂现场。书中那些看似平静的陈述,像一束冷光,照见了日常教学中无数“反教育”的细节:教师用 PPT 填满 45 分钟,却没收了学生发呆的权利;教师用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却错过了他们眼中忽明忽暗的好奇。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所谓“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敢于直面“非本质”的勇气。

怀特海把知识分为“惰性观念”与“活的知识”。前者像博物馆里的标本,精致却无声;后者则像草原上的火种,能点燃下一团火。我想到之前去学校实习上的公开课:为了把《荷塘月色》的“景”与“情”讲清楚,我准备了42张精美幻灯片,从“通感”到“移就”,术语叠得像城墙。课后一个女生悄悄递来纸条:“杨老师,我没见过荷塘,也没觉得月色有多美。”那一刻,城墙轰然倒塌。原来我搬运的只是“惰性观念”,而学生需要的,是一扇能推开的窗——窗缝里得吹进真正的风、真正的月光。怀特海提醒了我:教育的起点,不是教师“拥有”多少知识,而是能否让知识在学生那里“发生”。所以我明白了,一节课不需要全部上完——教师不讲话,学生可发问、可沉默、可走神,让知识有“喘口气”变成“自己的”可能。

怀特海说:“自由与纪律,是教育的两翼,折断任何一边,都飞不起来。”突然想起高中时期困扰所有班主任的“手机难题”,而我的班主任她的做法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自由与纪律”。刚开始,班主任颁布了一个“铁律”:进班即交手机,违者请家长。结果,班上的同学交上“模型机”,战争转入地下。后来班主任换了一条“冒险”规则:手机可以带,但须“实名上墙”——每节课前,学生自愿把手机插进透明收纳袋,并写下本节课“使用意图”:查资料、拍实验、计时……第一周,收纳袋空空如也;第二周,几个学霸“试水”;第三周,半数同学主动上交。就连平时上课睡觉的那个同学,都用手机计时器做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慢动作回放,并在全班播放。现在回想起来,终于明白老师的做法:纪律如果只在“禁止”里打转,培养的是“规避者”;当它给自由留出通道,学生才有机会成为“自律者”。教育,说到底是一场自己对自己的立法。

读完书,我愈发确信: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而点灯者自己,也必须成为那团火。未来的路,我也会成为一名教育者,但当我陷入“灌桶”诱惑时,会想起怀特海的警告——“凡是不重视创造性训练的体制,都在自取灭亡”。我愿把这句话一直记在心里,让它像一截炭火,时时烫痛我,也温暖我。也许我点燃的火,只能照亮教室一角,但正如书中所说:“火花一旦跃起,就可能引燃下一颗未知的心灵。”


读怀特海教育的本质,思本我未来之路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陈越

当教育成为一门必修课,当我的专业课程《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和《英语语音》精确分割时,我,一名大一英语师范生,内心曾充满一种割裂感的迷茫:我未来要传授的,究竟是作为交流工具的英语,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英语?我将来要成为的,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一门技能的“工人”,还是滋养他们心智成长的“园丁”?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们,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的《教育的本质》,如同一道强光,穿透了这些迷雾。它没有给我一套现成的理论体系,却为我重塑了教育的灵魂,让我对“为何而教,如何而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怀特海对“惰性观念”的批判,于我而言,至少对于我来说,第一反应是刺眼,随即是深深的共鸣。他笔下那些“仅被大脑接收,却无法在实践中运用的思想”,不正是我厚厚的单词本上那些“熟背却永难开口使用”的高级词汇吗?不也正是语法书中那些“条分缕析却与鲜活语境脱节”的复杂规则吗?这些如果作为一份工作需求是有用的,但如果人们都被这些格式化条款所束缚,是否就解放双手,走向自由呢?其实不然,以我自己而言来详细说说吧!

我的大学生活伊始,就被一种“精确的焦虑”所笼罩。我们追求语音的绝对准确,词汇量的庞大数字,语法的滴水不漏。这本身并无错,但怀特海让我意识到,如果这些精确的知识,不能最终融入学生自由表达与思考的血液中,那么它们就是最典型的“惰性观念”。我未来的学生,会不会也像我一样,能写出漂亮的从句,却在需要表达一个深邃的思想时哑口无言?这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教育的目标不是生产行走的“语法检查器”或“单词库”,而是培养能用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故事的、完整的人。 这记警钟,敲醒了我作为“未来教师”的职业初心。

怀特海的“教育节奏论”,为我理想中的英语课堂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蓝图。我意识到,一个真正优秀的英语老师,必定是一位深谙此道的“指挥家”。

如何让教肓更有意义呢?假设以后的我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我想: 真正的教育伊始不是从音标和语法开始,而是从一首动听的英文歌、一部精彩的英文电影、一个有趣的异国文化故事开始。它是语言背后的那个鲜活、广阔、充满吸引力的世界。我的任务,是点燃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热爱,让他们产生“我想懂,我想说”的原始冲动。

而当学生被一首歌的旋律打动,当他们被一个故事吸引,我们再一同梳理其中的句式和语法。此时的音标、语法、词汇,不再是冰冷枯燥的规则,而是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走进那个浪漫世界的钥匙。精确,因此而有了意义和方向。此时的我们将教育与浪漫人格联结起来,塑造起了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将一些优秀思想传递下去。

用语言去创造。这是教育的最高潮,也是我想以后作为一个老师最向往引导学生抵达的境界。它可能是组织一场英文戏剧表演,让学生化身剧中人物;可能是围绕一个社会议题进行英文辩论,让思想在交锋中碰撞;也可能是创作一首英文小诗,或书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文化观察。在这里,语言不再是学习的对象,而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作为一名Z世代的师范生,我们无法回避各种人工智能与职位的冲击。当机器能更“精确”地翻译和生成文本时,英语教师的价值何在?怀特海的智慧给出了坚定的答案:我们的价值,不在于传授那些可以被机器替代的“惰性知识”,而在于点燃浪漫、引导综合、激发创造。即我们将格式化的、冰冷的知识点燃,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的温度与美感,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并鼓励他们用这门语言去表达独一无二的自我。这是任何AI都无法赋予的“人文关怀”与“智慧生成”。我未来要教授的,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观看世界、连接世界的思维方式。

怀特海的《教育的本质》,于我而言,已不仅是一本教育哲学著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职业宣言”。它让我坚信,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教授英语的职业,而是一份“培养智慧”的志业。我将努力学习,不沦为书中“惰性观念”的工厂的奴隶,而是要让它在浪漫、精确与综合的动人节奏中,成为学生语言能力与自由精神一同生长的花园。这条路很长,但从大一开始,怀特海已为我点亮了前行的灯。指引着我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努力学习,肩负国家时代使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人生华章!

《教育的本质》思维导图

教育学院 钟秋雨

一、核心理念总览

 作者: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地位:

 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齐名的现代教育经典

 深刻影响英美教育改革

 核心命题:

 关键词:智力发展、节奏、自由与训练、文化、通识教育、古典文化、大学使命

二、章节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核心主张:

 反对“呆滞的知识”(inert ideas)教育

 教育应点燃思维的火花,培养“活跃的思维”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

 批判现象:

 机械训练、填鸭式教学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与认知规律

 延伸思考:

 宗教性教育:培养“责任”与“敬畏”

 责任源于对事件进程的掌控潜能

 敬畏源于对时间整体性(永恒)的感知

第二章 教育的节奏

 三阶段学习循环理论(核心模型):

 浪漫阶段(Romance)

 特点:好奇、感知、探索、兴趣激发

 教育重点:提供丰富体验,保护好奇心

 精确阶段(Precision)

 特点:系统学习、掌握规则、技能训练

 教育重点:语言、科学、数学等知识体系构建

 综合阶段(Generalization)

 特点:应用、创造、融会贯通

 教育重点: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跨学科整合

 教育启示:

 教学应遵循学生智力发展的自然节奏

 三阶段循环往复,适用于不同年龄与学科

第三章 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核心辩证关系:

 训练是自由的前提:没有基本技能,无法实现创造性自由

 自由是训练的目的:训练不应压抑个性与创造力

 警惕“惰性观念”(Inert Ideas):

 未经消化、无法应用的知识

 是教育失败的根源

 实践建议:

 幼儿期重兴趣引导,不唯分数论

 鼓励学生真正热爱一门学科,而非仅为应试

第四章 技能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主张融合教育:

 技术教育 ≠ 职业培训

 应与科学、文学、艺术有机结合

 科学与文学的互补性:

 科学培养逻辑与实证能力

 文学滋养情感与想象力

 二者共同服务于“文化整体”

 教育目标:培养“完整的人”——兼具理性与人文素养

第五章 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古典文化的价值:

 提升思维深度与语言表达能力

 提供人类智慧的永恒参照

 批判与重构:

 反对僵化背诵古典文本

 主张“现代化诠释”古典精神

 影响:引发20世纪“古典学现代化”讨论

第六章 数学课程

 数学教育的本质:

 不仅是工具训练,更是思维训练

 培养抽象、逻辑与结构性思维

 教学建议:

 从具体问题出发,进入抽象推理

 与科学、哲学结合教学

第七章 大学及其作用

 大学的三大功能:

 教育功能: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专业人才

 研究功能:推动知识创新

 文化功能:作为社会思想的灯塔

 批判功利主义倾向:

 大学不应沦为“职业培训所”或“科研工厂”

 应坚守“闲暇中的深思”传统

三、核心理论提

理论

内容

教育启示

教育目的论

激发自我发展,反对知识灌输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思维启发

教育节奏理论

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循环

课程设计需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自由与训练平衡论

训练为自由奠基,自由为训练归宿

避免极端应试或放任自流

文化整全观

科学、文学、技术、古典教育应融合

培养通识素养,打破学科壁垒

四、学术影响与现实意义

 对教育体系的影响:

 英国中小学课程设计参考“三阶段理论”

 美国通识教育采纳“自由与训练”辩证思想

 对教学法的启发:

 项目式学习(PBL)的理论源头之一

 “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现代诠释

 对大学改革的启示:

 推动科研与教学平衡

 强调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

总结

怀特海的《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一部教育哲学经典,更是一面照见现代教育弊病的镜子。其思想核心在于:

通过理解“节奏”“自由”“文化”与“自我发展”的深层关系,我们能重新定义教育的使命——让每一个生命在合适的节奏中,走向真正的成长与自由。


《教育的本质》读书笔记

教育学院 游晓怡

怀特海开篇就抛出了“惰性观念”这个概念,这几乎是对传统教育的致命一击。什么是惰性观念?就是那些被我们接收、记忆、储存,却从未被利用、验证或融入新情境的知识。它们像博物馆里落满灰尘的标本,没有生命。教育的最大罪过,就是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惰性观念,读了书却不会思考的人,反而比无知的人离真正的明白更远。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回想到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在为考试奋斗努力过无数次,再图书馆里创造过属于我们的奇迹,在经历过两次幼儿教资和小学教资考试的我来说有些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准备教资考试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时,我对“惰性观念”有了切身之痛。科二的知识点非常的稀碎,要熟记的内容很多,我曾在考试前花费大量时间背诵诸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四个阶段的具体年龄划分和名称——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德育,美育的内容我像背口诀一样熟练,只为在选择题里多拿两分,或者在大题中可以多写两个知识点。

那时,它对我来说就是最典型的“惰性知识”。直到我走进实习的课堂,面对一个具体的学生。我试图给一个小学生讲人民币兑换的知识点时,他却始终无法理解币值之间大小的概念。他反复问我币值大小问题,在我焦虑如何解释让他更加清晰易懂时,指导老师轻轻点了一句:“想想皮亚杰,他可能还处在“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难以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用分零食的例子让他自己试,他很快就懂了。原来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是“有用的知识”。

那一刻,我脑子里那个只为考试存在的、僵化的“前运算阶段(2-7岁)”的定义,瞬间被激活了。它从一个冰冷的考点,变成了理解学生、触摸其思维世界的温暖工具。我意识到,我之前背诵的并非知识,只是知识的“尸体”;而现在,我才真正开始“运用”它。教资备考:从怀特海“惰性观念”看懂教育理论怎么用。

通过这一次实习经历也让我明白,教资备考目的不应该只为拿到这个证,而是通过这次考试帮我们更加深刻明白我们为什么当老师,如何当一名好老师。要是我只记考点,未来在讲台上我只是一个工具人:把“最近发展区”当名词讲,却不会用它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布置任务;管理班级;背熟“启发性原则”,上课还是一味的灌输知识点。

怀特海说“教育要记值得记的,不是记惰性知识”。对考教资的我来说,这一次备考最大的收获,不是背了多少考点,而是知道了:未来当老师,得先让自己的知识“能用”,了解知识的根本意义,以身作则,才能教学生远离死记硬背,真正学会思考和实践。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对我受益匪浅,对于教师而言像是一面镜子引领我们前行。我们自身必须先成为“活性知识”的拥有者和运用者,才可能去“激发和引导”我们的学生。否则,我们不仅辜负了自己,更可能辜负讲台下那些充满期待的、鲜活、朝气蓬勃的生命。这是我在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路上,收获的最宝贵的一课。


文化与传播学院 卓曼如

第一章:教育的目的

作者提到,一些学校在某个时期充满创造力,后来却迂腐、墨守成规。原因就在于,学校深受惰性观点的束缚和影响,何为惰性观点?就是没有经过运用、验证或与其他知识进行新的结合便接受的知识。在教育制度中如何防止这种思想上的僵化陈腐?作者有以下五个重要的观点:

 ①“不要教授太多学科”同时“将教学内容讲透”。作者认为如果每门学科的老师都只教一些皮毛,那么学生就只会被动接受一些零碎的知识,无法产生思想的火花。我们应该挑选少数重要的内容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学生们要将这些知识完全吸收,明白如何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接受教育开始,学生们就应该体会到探索的奥妙,并且通过探索,理解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教育如果无用,它又如何能称之为教育呢?

 ②教育是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项非常难以传授的艺术。因为教师的水平、学生的智力类型、学生的人生规划、学校环境等等都会对其有所影响。所以作者比较反对整齐划一的考试,他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对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调整,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的思想,不是死物。学生的好奇心、判断力、对复杂环境的掌控力、在特殊情况下运用理论来洞察事态发展的能力一所有这些能力,是统一的教学规则所传授不了的。

 ③教育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树木了解森林。作者提倡的解决办法是消除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以维持现代课程体系的活力,教育只有一个宗

第二章:教育的节奏

作者认为,人的心智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所有教育者都不能忽视和否认这些规律的存在,所安排的教育内容和采取的方法必须符合教育的节奏。而所谓教育的节奏,就是“教授适合他们的学科,并帮助他们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模式”。他针对幼儿期、青春期、大学时期三个时期的智力发展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浪漫时期、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

 ①浪漫期:人们刚刚理解某项事物的阶段。

特点: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来自直接的接触,只是偶尔会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当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不只局限于表面的认识,开始对其蕴含的联系有所领悟,由此产生的激动情绪便是这一阶段所指的浪漫情感,一般在12岁以前。

没有浪漫阶段的积累,学生们在下个阶段将一无所获,因为没有对客观事实的大致了解,就无法进行分析、无意义的表达。

 ②精确阶段是知识增长的阶段。

特点:在这个阶段,学生脑海中多样的知识开始偏向于它的精确性。这是学习基本原理的阶段,包括语言的语法和科学的法则。学生们将一点点学会如何对事实进行分析。他们会接触新的事实,并通过分析吸纳这些事实。一般在12-18岁。

在精确阶段,我们将条理化、系统化地了解客观事实,从而对浪漫阶段获得的对事物的一般性认识进行挖掘和分析。

 ③综合阶段指的是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并获得相关技能之后,重新回归浪漫阶段。


第三章:自由和训练

作者提到“知识”和“智慧”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个人可以轻易获得知识,但不能轻易获得智慧。所谓智慧就在于我们对它们的灵活掌握。从“智慧”和“知识”的逻辑关系,引出了“自由”和“训练”的逻辑关系。他认为,“在理想的教育中,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他们才能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得出新颖的观点。一味地强调训练学生,将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加区分的训练使大脑变得麻木,从而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真正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找到自由与训练的平衡,这种平衡使得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学习知识,并有所成长。”可见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

而训练的核心在于老师,他也提出优秀教师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让学生以精确的方式掌握。他们会负责任地让学生背一些重要的内容,让学生们迅速地掌握知识,提高效率,然后对其加以运用。只有通过运用,他们才能记住这些知识。在将来的生活中,学生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将重要的知识再次拾起,但养成将普遍原理烂熟于心并灵活运用的习惯,才算最终拥有了智慧。

但发展的核心动因是来自学生自身:要靠自己探索,靠自己的主动性耕耘收获。老师的作用有两种:第一,以身作则,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第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丰富有效的知识,培养坚定的目的。

第四章:技能教育

作者认为,“一个理想的行业,工作即娱乐,娱乐即生活”,这种三位一体的思想就是技术教育的理想。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劳动应该与人们的心智和精神紧密结合,在相互渗透中共同发展。技术教育注重动手能力、手眼协调、随机判断,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工作能力来自对知识的自由运用。

第五章: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怀特海强调,在对待古典文化的学习上,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在头脑中刻下历史的印记,了解人们的服饰、房屋、技术、艺术、宗教的嬗变过程,既不要把古典文化当成教育中需要大量阅读的专家课程,也不要让学生在毕业后对阅读古典文化变得淡漠,要萃取精华加以传授。

第五章: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怀特海强调,在对待古典文化的学习上,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在头脑中刻下历史的印记,了解人们的服饰、房屋、技术、艺术、宗教的嬗变过程,既不要把古典文化当成教育中需要大量阅读的专家课程,也不要让学生在毕业后对阅读古典文化变得淡漠,要萃取精华加以传授。

第六章:数学课程

作者认为,首先,数学教学要祛除晦涩深奥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抽象的思维方式,懂得理论的实际应用,掌握方法的恰当使用,而不是盲目罗列各种各样的数学公理,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应付各种毫无意义的考试,应该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将重要的一般性原理传授给他们。其次,逻辑思维很重要,我们常说说话要有逻辑,我们又该怎样培养这种逻辑思维呢?答案是通过几何,学生们很快就能了解逻辑方法的核心,比如全等、相似、解析几何、射影几何等。

第七章:大学及其作用

作者阐释了大学的教育功能,即大学是一个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力的地方。“大学存在的原因是:使学生和学者在富有想象力的学习中联合起来,从而在汲取知识和热爱生命之间建立联系。”而所谓“想象”,主要在于“新”字。知识的新可以体现在知识自身的更新换代上,也可以体现在知识应用的与时俱进上。

书中对教育的论述和分析,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等都具有现实的启发和有益的指导作用。


Baidu
kaiyun体育登陆入口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