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 李豪
翻开《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用细腻的笔触,将鄂温克族最后一个游猎部落的百年兴衰,化作一幅流淌在林海与河流间的画卷。这本书以部落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视角,串联起狩猎、迁徙、生死、信仰,让我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对传统的坚守与无奈的消逝。
一、自然共生:刻在民族骨血里的生存智慧
书中最动人的,是鄂温克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共生哲学。他们以驯鹿为伙伴,视森林为母亲,狩猎时从不赶尽杀绝,砍伐树木前会向山神祷告,连取火都要感谢松木的馈赠。这种“取之有度,敬之有方”的生存方式,与当下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形成强烈反差,也让我反思现代文明在发展中对原始生态的破坏——当我们用机械轰鸣取代林间鹿鸣,失去的不仅是一片栖息地,更是与自然对话的能力。
同时,部落的生死观极具震撼力。新生儿在桦树皮摇篮里迎接第一缕阳光,离世者由驯鹿驮着棺木回归森林,死亡不是恐惧的终点,而是融入自然的“重逢”。这种对生命循环的从容接纳,消解了现代人对死亡的焦虑,也让我懂得:真正的尊重,是承认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主宰。
二、文明碰撞:传统在时代浪潮中的无奈退场
这份诗意的生存,终究抵不过时代变迁的冲击。随着林业局进驻、公路修进深山,驯鹿的食源被压缩,年轻一代开始向往城市的电灯、收音机与便捷生活,部落逐渐分崩离析。有人选择离开山林融入现代社会,有人坚守故土却不得不面对传统的断裂——当最后一批族人收拾行囊,留在右岸的“我”,成了整个部落传统的孤独守望者。
这种“消逝”并非激烈的对抗,而是带着温柔的遗憾。迟子建没有刻意批判现代文明,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命运(如放弃萨满身份的妮浩、远走城市的安道尔),展现文明更迭的必然性。这让我明白:每一种文明的退场,都是一段珍贵记忆的封存,而我们能做的,是记住那些曾照亮人类历史的文化微光。
三、读后反思:在现代化中守护文明根系
合上书页,额尔古纳河的流水声仿佛仍在耳畔。这本书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史诗,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即将逝去的传统文明的挽歌。它提醒我们:现代化的本质不是抛弃过去,而是在前行中保留那些珍贵的精神遗产——鄂温克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共同体的珍视,恰恰是当下社会稀缺的品质。
或许,我们无法阻止文明更迭的脚步,但可以选择成为“记忆的守护者”:通过阅读、记录、传承,让那些曾滋养人类的古老智慧,继续在新时代生根发芽。毕竟,一个忘记自己根系的民族,再快的脚步也会失去方向。
右岸的河,左岸的生活
管理学院 方琪
翻开心爱的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就像用时与记忆徐徐打开着画卷,时光就渐渐地被写进记忆里去,譬如镜子一般映照出来。额尔古纳河川流不息,繁华昌盛,安宁愈合着林海分水岭,在倒影里成为一面流动的镜子。右岸是缕缕驯鹿啃食苔藓的声音,是老萨满的鼓点荡漾着夜空,是鄂温克人的最后一个营地;而左岸则是新建砖瓦的屋舍,是正在消失的猎人号子,是人类生生不息飘落荆棘之人眼里的滚滚红尘。
小说以一位年迈的鄂温克女性自述为蓝本,以整个民族在面对时代巨变时的普遍困境。如何在传统的消逝和现代化的裹挟中保护心灵家园为背景,展现鄂温克的近一个世纪生存史诗与精神变迁。在迟子建的温婉与克制的笔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喜怒哀乐,更是一个整个人类在面对时代巨变时的普遍困境?
正如日本民族最后守望者的叙说的是“我”,把集体记忆看作自己的继承者。死亡与新生、爱与别离、坚守与舍弃等,在她眼里都如额尔古纳河水一般水到渠成又注定了难以挽回。她在回顾历史时具有的一种叙事立场就在于她看到了不管怎样的生命个体,在它的必然失去以前经历了什么,对于不变的精神内核而言都是得其所宜的,在本质上是在这种可变化的事实前提下认清人本身的存在本质。
最为动人的还是萨满文化,这部作品中最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的也正是萨满文化的生命观。妮浩萨满每次“跳神”救人时,都是用舍弃肉体的苦难来完成,在此背后都隐含着实现复活的正当神圣生命的劝诫意味;又如小说中除了一贯心如刀割而难以忘怀的大兴安岭里的黄或粉的狐狸,一如近代以来最擅长计数的理性的人们,鄂温克文化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认识生命的价值:万物有灵,生死轮回,人和自然命运共同体,族群之间密切相关。
年轻一代走出林海进入了山林外的城市,驾驶时代的铁骑碾过一缕缕白桦林时,卫江鄂温克民族文化开始产生断层。小说并没有原始、现代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而是全然放手任时代洪流卷起的人生存异变遭遇与命运以如丝绸般纤薄的情丝般进行渲染描写。瓦罗加温柔,伊莲娜犹疑,巽克固执,老一辈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却分明又是各个民族的高度浓缩。
合上书页,耳畔还有那条额尔古纳河水流转的声音,在右岸和左岸之间切割时光,在人的前世和今生之中牵引连结。有时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处不肯老去的记忆中的故园吧。右岸,额尔古纳河;左岸,不能回避的当下。“额尔古纳河右岸”之可贵处正在这里——它让自己触目惊心。哪怕是要过江到对岸,也别让埋藏着自己的根,把自己遗忘了。
读书心得
文化与传播学院 何晶
读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们进入一片被岁月尘封的原始森林,与鄂温克人一同感受生命的厚重与自然的馈赠。这部以一位九十岁女酋长口吻叙述的长篇小说,用质朴的文字勾勒出一个民族的日月变迁。
书中,萨满妮浩为救他人失去五个子女,却依然在跳神时祈祷“别人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这种超越血缘的大爱令人动容,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而言,会不会也觉得母亲很自私呢?我也有个疑惑点就是女性在古代与现代都有同一个问题“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这个问题我目前也没有答案;反而觉得达西娶被遗弃的杰芙琳娜,践行了他责任与担当,展现了鄂温克人纯粹的品格。
当现代文明如潮水般涌入,鄂温克人被迫下山定居,但老萨满依然重返森林守护驯鹿,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与对自然的敬畏,映照出我们在物质洪流中丢失的初心。
合上书页,这本书仍然能激起我内心的波澜,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不仅是征服自然,更是与万物和谐共生。
教育学院 陈咏
这是一本很厚的书,记录了一个少数民族从兴盛走向衰败,讲述着死亡与新生。
这本书是以一位鄂温克女性的视角展开叙述的。通过她的眼睛我看到了她坎坷但幸福的人生。她的一生在不断地得到又失去,通过这本书,我领会到了少数民族的神秘力量。萨满,是鄂温克民族的精神领袖和守护者,他们可以为人除去病痛,修复伤口,能预知死亡,让将死之人起死回生。听上去,萨满无所不能,但发挥神力的代价也是残酷的,一个人的新生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的死亡。
我还看见了时代的变迁以及跟不上时代脚步的人的心酸。鄂温克人本来快乐地生活在森林中,以养鹿,捕猎为生。日本军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生活平静,生活变得艰难了起来,鄂温克人还没来得及变化,适应新情况,日本军又走了,来了一群新的伐木工人……
一股难以嚼状的悲伤笼罩着我,时间奔流不息地往前走,所有人都回不了头,只能被迫前行,或许所有人都有跟不上时代的那一天,人们的环境每天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厌倦高速的改变,固步自封……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铭记独属于自己的时代,积极地,乐观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内心富足者自不会被时代推着走,让我们停下来静心思考,寻找心的宁静与平衡吧。
文化与传播学院 卓曼如

